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规范图集 > 国家规范

GB/T17626.12—2013/IEC61000-4-12:2006GB/T1762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包括以下部分:GB/T17626.1-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抗扰度试验总论;GB/T17626.2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7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供电系统及所连设备谐波、谐间波的测量和测量仪器导则;GB/T17626.8-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9-20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0一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一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12一201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GB/T176263一2如06电磁兼容不试验和测量技术交流电源端谐波、谐间波及电网信号的低频抗扰度试验;GB/T17626.14一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波动抗扰度试验:GB/T17626.15-2011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闪烁仪功能和设计规范;GB/T17626.16-2007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0Hz~150kHz共模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GB/T17626.17一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纹波抗扰度试验;GB/T17626.24一20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HEMP传导骚扰保护装置的试验方法;GB/T17626.27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三相电压不平衡抗扰度试验;GB/T17626.28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频率变化抗扰度试验:GB/T17626.29一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30-20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测量方法:GB/T17626.34一201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主电源每相电流大于16A的设备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本部分为GB/T17626的第1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7626.12一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荡波抗扰度试验》。本部分与GB/T17626.12一1998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一变更了标准名称(见封面):删除了阻尼振荡波的相关内容(见第6章);删除了定义和缩略语中的“EUT”、“脉冲群”,修改了“耦合”、“耦合网络”,增加了“猝发”、“校Z.ZC.E]
GB/T17626.12-2013/IEC61000-4-12:2006准”、“校验”(见第3章);修改了概述,将原标准的概述和附录A进行了整合(见第4章):修改了试验等级,将原标准的试验等级和附录B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见第5章);修改了试验设备,结合原标准的附录C进行了重新修订(见第6章);一—修改了气候条件要求(见第8章);一一修改了试验结果的评定方法(见第9章);一-修改了试验报告的要求(见第10章):删除了原标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以及附录B的部分内容,将原标准附录B的部分内容修订为本部分的附录A(见附录A)。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EC61000-4-12:2006《电磁兼容(EMC)第4-12部分: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一GB/T4365一2003电工术语电磁兼容[IEC60050(161):1990,IDT]本部分进行了下列编辑性修改: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和引言,将有关内容写入本部分前言中;“IEC61000-4的本部分”改为“GB/T17626的本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IEC60050(161)国际电工词汇(IEV)第161章:电磁兼容[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Vocabulary (IEV)-Chapter 161: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本部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6)提出并归,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研究所,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琳、徐嵬、邢琳、龚增、马效愚、林京平。本部分于1998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理强Z.ZC.NEI
GB/T17626.12-2013/1EC61000-4-12: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振铃波抗扰度试验1范围GB/T17626的本部分是关于运行状态下的电子电气设备抵御由公共或非公共网络中低压电源、控制和信号线产生的非重复的衰落振荡瞬态现象(振铃波)的抗扰度要求和测试方法。本部分的目的是为在试验室中评估居住、商业和工业应用中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性能立抗扰度要求和共同参考,同样也适用于发电站和变电站的设备。注:如IEC导则107所述,这是由IEC产品委员会使用的电磁兼容基础出版物。导则10?还提及IEC的产品委员会负责决定是否采用本部分中的抗扰度试验。如果得到采用,他们还负贵确定适当的试验等级和性能判据。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其分委员会可以和产品委员会进行合作,以评估产品采用特定的抗扰度试验的意义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规定:一试验电压和电流波形:试验等级的范围;试验流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IEC60050(16l)国际电工词汇(IEV)第l61章:电磁兼容[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Vo-cabulary (IEV)-Chapter 161: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使用下述术语和定义,并只适用于磁场骚扰方面,这些术语并非全部包括在IEC60050(161)中。注:下列定义中有IEC60050(161)中最相关的术语的定义。3.1猝发burst数量有限且清晰可辨的脉冲序列或持续时间内有限的振荡。[IEV161-02-0773.2校准calibration在规定条件下,立标示值和按参考标准的测量结果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注1:该术语用于“不确定度”方式。蜀素前网Z.JZC.WET
GB/T17626.12一2013/1EC61000-4-12:2006注2:原则上,标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校准图表示。[GB/T2900.77-2008,3.1]3.3耦合coupling能量由一个电路传输到另一电路的电路之间的相互作用。3.4耦合网络coupling network用于将能量从一个电路传输到另一个电路的电子电路。3.5去耦合网络decoupling network用于阻止施加于被测设备上的测试电压影响不被测试的其他装置,设备和系统的电子电路。3.6(对骚扰的)抗扰度immunity(to a disturbance)装置、设备和系统面临电磁骚扰不降低运行性能的能力。[IEV161-01-20]3.7端port处于外部电磁环境中的被测设备的特定界面。3.8上升时间rise time脉冲瞬时值首先达到1必的脉冲值后达到90%脉冲值所经历的时间,.NE[1EV161-02-05]3.9瞬态transient在两相邻稳态之间变化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其变化时间小于所关注的时间尺度。[IEV161-02-01]3.10校验verification用于检查测试设备系统(比如,测试信号源和相互连接的电缆),以证明测试系统的功能符合章节6给出的规范的一整套操作。注1:用于校验的方法可能会不同于用于校准的方法。注2:6.1.2和6.22作为确保测试信号源和其他组成测试布置的相关部分准确运行的导则,将期望的波形提供给被测设备。注3:出于本基础电磁兼容标准的目的,本定义不同于EV311-01-13中给出的定义4概述4.1现象的描述振铃波(如图1所示)是一种由于电气网络和电抗负载的切换以及电源电路故障和绝缘击穿或雷击而感应到低电压电缆中所产生的典型的振荡瞬态现象。通常,此现象出现在供电网络(高压、中压、低压)以及控制、信号线中。振铃波代表了居住和工业设施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电磁环境,适合检验设备对上述具有陡坡特性的脉冲现象的抗扰度,这些脉冲,在没有滤波器作用的条件下,其上升时间为l0ns到几百ns的量级,持2理蜀素前网ZC.ET
GB/T17626.12一2013/IEC61000-4-12:2006续时间在10μs到100μs范围之间。由于传播媒质和路径的不同,上升时间和持续时间等参数会有些许变化。由于阻抗失配(线路端接了各自负载或连接了保护装置,输入线路滤波器等等)线路中(电源和信号线)波的传播常易发生反射。这些反射产生振荡,振荡频率与传播速度有关。存在的寄生参数(电机、变压器线圈等原件的杂散电容)是另外制约振荡的因素。由于传播线路中的低通特性,上升时间会延长,传播线路中的低通特性会延缓上升时间,此延缓对快速上升时间(10ns级)有较大影响,而对微秒级影响较小。在设备端产生的现象是一个振荡瞬态信号或者是振铃波。上升时间定义为O.54s且振荡频率为100kHz的振铃波被认为是典型的,并被广泛地用于某些工业领域的产品测试。雷击是振铃波的另外一种起因,其特性为单向性的波形(1.2/50s的标准脉冲)。遭受雷击间接影响(线间感性耦合)的电路受主脉冲衍生物和相关的耦合机制的影响产生振荡,由此产生的振铃波的特性取决于接地回路、雷击电流回路中的金属构件,以及低压传输线传播途径的电抗特性。P100%901061或其J.NE可说明:T一上升时间T—振荡周期。注:电流波形只规定Pk:值。图1振铃波的波形(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其他的标准,例如GB/T17626.5中描述的1.2/50μs的标准雷击脉冲可以认为是本部分中所描述的振铃波的补充。根据有关现象规定最恰当的试验是有关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责任。4.2相关参数4.2.1重复率瞬态重复率直接与基本现象的发生频率有关。当这些现象主要是由控制线负载切换引起的,其重复率高;当由故障和雷击引起时,其重复率低。出现的范围约从1次/s到1次/月或1次/年。为减少试验持续时间,可以提高重复率。然而,应根据所包含的瞬态保护器的特性来选择。4.2.2相位角在供电电源中与振铃波有关的设备故障可能取决于瞬态现象发生时交流电压正弦波的相位角。在振铃波试验中当保护器放电时,可能产生的续流取决于瞬态现象发生时的相位角。续流是从连接的电源通过保护器件流过的电流,或是瞬态现象发生期间和之后EUT中的任何电弧所形成的电流。3興尚素矿网Z.Z心.ET
GB/T17626.12-2013/IEC61000-4-12:2006对于半导体,这种现象可能与振铃波发生时装置的导通状态有关。与之相关的半导体参数包括正向和反向恢复特性及二次击穿特性。当电源输入电路系统中包含半导体时,装置最有可能发生与相位相关的故障。在被测设备不同位置中的其他装置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故障模式。5试验等级施加在设备的电源、信号及控制端的振铃波的优先选择试验等级在表1中给出。试验等级由测试波形中第一个峰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的电压(图1中的Pk,)来定义。电源、信号和控制端可以应用不同的试验等级。用于信号和控制端的试验等级与用于电源端的试验等级相差不应超过一级。表1振铃波试验等级线对地等级线对线kVkV0.50.2510.5321第素材突2,中C受X可以是任何等级,高于、低于或在其他等级之间,这个等级可以在产品标准中给出,振铃波试验的适用性,应参考产品技术规范。表1中测试等级的选择应尽可能考虑与实际的安装和环境条件一致。抗扰度测试设立这些等级是为了立被测设备在期望运行的环境中的性能等级,考虑了能够确定电磁环境种类的首要现象和安装惯例。试验等级的选择应当基于给定的位置或安装方式。6试验设备6.1试验信号发生器试验信号发生器输出应具有在短路情况下工作的能力。典型的的振铃波发生器原理图如图2所示。莲蜀素村网ZC
GB/T17626.12-2013/1EC61000-4-12:2006说明:U高压源;R3一30电阻器:储能电容;R—12电阻器:C滤波电容;L,—振荡电路线圈;&一充电电阻;高压开关:R2一一滤波电阻:S,—输出阻抗选择器。图2振铃波试验信号发生器原理图举例6.1.1阻抗值对电源端进行的试验可选择两个阻抗值:12Ω和30Ω。这些值分别适用于短支路和长支路,即主配电网到电源的相对距离。IEC60816给出的值代表了一种技术上的折衷,因为它们包含了通常与低阻抗电路连接的EUT测试端月的需求。此外,它们涵盖了对瞬态保护装置进行测试的要求,如安装在EUT中的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齐纳三极管等。闪∠·∠○U.N二6.1.2试验信号发生器特性及参数试验信号发生器是具有以下特性的单次冲击振铃波发生器,适用于受试设备端的测量。如果使用耦合/去耦网络,发生器的特性应在该网络的输出端被确定。当以线对线方式对EUT的控制及信号端进行试验时,试验信号发生器输出端应浮地,而以线对地方式对电源端以及控制和信号端进行试验时则不必要浮地。试验信号发生器应采取措施,防止可能注入到电源网络并影响测试结果的强骚扰。特性:一电压上升时间(图1中的T:):0.54s土30%(开路状态);电流上升时间(图1中的T:):≤1s(短路状态):电压振荡频率(注1):100kHz士10%;衰减(仅指电压,见图1):0.4<Pk2/Pk:<1.1<>0.4<Pk3/Pk2<0.8<>0.4<Pk4/Pk:<0.8<>其他峰值无要求;瞬态重复率:(160)/min;输出阻抗(注2):122士20%和302土20%(可切换):开路电压(Pk,值,见图1):250V到4kV(±10%):短路电流(Pk1值,见图1):输出阻抗122时333A土10%;输出阻抗30时133A土10%;与电源频率的相位关系:在0°到360°范围之间,与被测设备交流电源的相位角相关,误差士10°:筑素前网ZC.ET
GB/T17626.12-2013/IEC61000-4-12:2006一一第一半周期的极性:正和负。注1:振荡频率被定义为第一个峰值后第一个和第三个过零点之间的时间的倒数。这个时间是图中所示的T。注2:输出阻抗的计算方法由开路电压除以短路电流。图1中给出的振铃波的波形(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中标注了峰值点。试验信号发生器的原理图的范例在图2中给出。6.1.3试验信号发生器特性的校验校验流程的目的是确保试验信号发生器、耦合/去耦网络以及组成试验布置的其他方面准确运行,确保期望的波形传输至受试设备。为使不同试验信号发生器的结果具有可比性,最主要的参数应加以校验。按照6.1.2校验以下各参数:一一上升时间(电压和电流);振荡频率;一一衰减;—重复频率:开路电压;一短路电流」校验时应使用电压或电流探头(如果适用)和具有至少20MHz带宽的示波器或其他等效测量装置。应该在每个耦合/去耦网络的EUT端进行抗扰度试验的波形特性校验,如果没有使用耦合/去耦网路,直接在试验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进行:允许的测量误差为士9关:C6.2耦合/去耦网络技术规范巩系材树耦合/去耦网络(CD)能够以线对线或线对地方式施加试验电压到受试设备的电源、信号和控制端,并避免试验电压对试验用的辅助设备产生影响。在耦合/去耦网络(CDN)受试设备端的波形应在6.1.2规定的误差范围之内。然而,如果使用例如气体放电管、硅雪崩二极管等非线性耦合装置,可能显著改变振铃波的特性,下面给出电源及输入/输出端中耦合/去耦网络(CDN)的通用规范,其他特殊的要求在6.2.1和6.2.2.中给出耦合网络的耦合电容应与所选试验信号发生器的阻抗相对应,例如:3F(最小值)。耦合电容可由其他耦合装置代替例如避雷器或钳位电路。耦合/去耦网络应有专门的接地端,6.1.2中有关技术参数的校验应使用带宽至少20MHz的示波器或等效测量仪器完成。6.2.1用于交/直流电源端的耦合/去耦网络耦合/去耦网络的输出波形应满足6.1.2中对试验信号发生器所提出的要求。在额定电流范围内,耦合/去耦网络受试设备端连接器的交流电源电压下降应小于10%。规格:当受试设备新开时,去耦网络的电源输入端的残余冲击电压不应超过试验电压的15%或耦合/去耦网络的额定电压峰值的两倍,取两者中的高值。耦合装置对1.2/50μs波形的绝缘承受能力:5kV;电流容量:满足受试设备的需要;相数:满足受试设备的需要。注:线对地和线对线模式去耦的最小值可能不足以充分保护测试中使用的辅助设备。6蜀素前网Z沁.ET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268 次数:2
下载:免费下载 收藏:0
等级:
编号:209990 7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820.68KB
投稿: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2/8/26 8:58:36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