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基地为工业区包围,基地内植被良好,高差显著,山势蜿蜒,基地中部有大面积水塘,山水关系互为拓补,“山环水绕”的景观格局将成为该片区的“孤本”,尊重地形生态系统,合理分配开发密度,营造绿树如茵的校园氛围。节地的设计理念,有机的生长的加建原则,为学校长远的发展和的迷人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奠定基础。
在这里,校园=公园=绿肺
当今科技的发展逐渐淡化学科概念,而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本身成为的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综合体,校园的活动,包括学习,日常生活,课余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或缺的因素。时代呼吁开放、互动的教育模式。结合校园人流导向,围绕水面组织公共空间,并由此衍生出各功能组团。在这个被山水环绕的廊道空间里,人与人相遇,人与自然相遇,人与知识相遇,各种差异性的功能拼贴在一起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成为校园核心地带的知识环廊。
岭南园林布局大多灵活多变,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以适应地形变化,制造多样丰富的景观。基地的地形特征,决定了不同于平地校园的山地大学建筑特点,设计中以基地内的“山,水”为素材,顺应地形水势,用造园手法组织空间,通过建筑的体量强化地形特征。
规划格局
东侧结合城市主干道,设校前区,南侧设生活区,和东南侧的三水理工共同形成生活带,西北角设体育区,和北面规划路接驳,可直接对外服务工业区,教学区是校园的核心地带,设在基地两个山脊的南坡,形成安静的教学氛围。教学,生活,体育三大区域呈三角布局模式,校企合作实训区安排在基地东北角,有道路和校园核心区相连,设独立出入口,考虑和校外企业联合研究办学,充分体现职业学校的治学特点。沿中心水景布置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泳池,田径场,公共教室,图书馆,餐饮,图书馆等功能,强调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性。
起:东侧用地中部,在场地较低点组织校园出入口,透过茂密的树林进入校园
呈:入口尽端处设科技楼作为空间对景,并在此处设校园前广场。
转:以转折的基地山谷为轴线,在两侧山坡上组织两大教研组团。
合:核心景观以湖面为中心,通过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统领全局,成为湖面三景。沿湖设计路径,相互借景,以点、线、面的方式组织沿湖景观,空间收放有度,富有园林意味。
整体校园空间序列收放有度,富有节奏。
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依地势而建,利用自然山坡结合等高线灵活布局, 同时采用局部的底层架空,使山体和绿化在建筑之中得以延展和贯通,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半室外空间,尺度怡人。主要建筑单体以实用为原则,尊重南方气候特点,采用开放的肌理,改善通风条件。建筑朝向尽可能南向,设置出挑的平台以及屋顶绿化,实现节能。
图书馆占据场地中心制高点,统领校园规划格局,并且以其位置特点,高层的建筑体量,成为沿城市干道的重要展示面。图书馆底层设置自修室,展厅,多功能厅等功能,顶上三层设信息,中心书库,书籍采编业务用房,办公等功能。中间层设开架阅览空间。建筑体型在方正的体量中通过削切手法,形成边庭,中庭组织空间形态,建筑立面用两层方形网格通过粗细,错位变化生成复杂肌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
教学楼以理性的方式安排建筑功能,以外廊式院落围合方式组织空间,结合地形特征形成错落平台和山体相接,,形成尺度怡人的交往空间。
体育馆,游泳场,体育场三位一体进行设计,设备、服务功能用房可共用。体育馆居中,结合校园建筑的特点,满足会堂等多功能使用,南侧临水面局部架空,上层设大空间多功能使用用房,馆内设三边看台,东侧临体育场面设可打开的墙面,考虑学校举行全校师生大会时此侧墙面可开启,和室外场地融为一体,设临时看台,满足8000人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