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项目第三、四标段工程方案设计说明
当代科技园的理解:
信息社会鼓励科技创新,时代特征促使科技园的的建设更加重视通过空间环境质量来激发知识的更新。高度人性化,高度景观化,适度娱乐化已成为当代科技园的主要特点。通过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鼓励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激发创造性思维,同时个体独立的诉求也应得到相应的尊重,从而实现科技园由“孵化器”向“高新产业加速器”的转变。
设计主旨:
? 花园里的软件园——通过多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使公共绿地就在身边。
? 适于交往的公共空间体系——在园区内创造正式的/非正式的交流、独处、活动场所,鼓励多种交往活动的发生。
? 多层次的空间连接——增加空间的可达性,激发场地活力,编织起严密三维城市空间系统。
? 舒适丰富有遮阳体系的步行空间——适应深圳炎热气候特点通过有顶连续的遮阳设置使区域变成适于步行。
? 多种功能的差异化并置,创造参与性强,多样性,多元化的城市生活。
项目背景:
? 本项目位于深圳高新南区,东接规划中的科技公园,南靠滨海大道,西临白石洲路,北至学府路,科技园南路穿越基地。
? 地段解读:网格状致密的街区尺度,高密度的建筑容量包围基地南,北,西三侧,东侧为地铁口方向和开阔的科技公园开放公共集中绿地。现有规划呈现出:高强度、高密度、均质化的空间体系特征,使得事件的发生缺少了关联性从而丧失了场地的动力与活力。
? 三、四标段相对建设密度较低,集工作、生活、兼顾休闲于一体的复合区,差异化的功能配置,造就了公共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形体设计逻辑:
? 单一的绿地,形成单一活动形式
? 差异化的功能的置入使得人的活动变得多样化
? 封闭的活动空间使得事件的发生缺乏关联性
? 架空、流动的底层空间配置差异性功能形成互动多样的城市生活。
? 多层次连接增强空间可达性,从而激活场地活力。
? 结合塔式办公楼,形成多层次空间综合体。
设计演变:
对应根据周边城市肌理,修正原有规划设计网格,形成建筑的控制线及相应的街道不均质的开放空间,底层局部架空,把绿地还原公众,结合高低错落的小体量建筑形成尺度宜人的步行环境,东西方向通过开放空间串联起整体流动的公共空间体系。
垂直空间上我们不提倡尺度单一的空间形态,通过腾空翻转等操作,结合建筑功能在25米处和周边建筑裙房控制线对应形成交往空间平台,形成多层次,尺度宜人的院落空间,辅以多层次的绿化包裹,把庭院带到使用者身边。底下的建筑阴影成为贯穿东西的空间体系是市民在炎热季节纳凉蔽日的理想场所,符合南方气候特点。
纵横交错的空间体系实现了东西向的运动,南北的连接,在三维层面上把城市肌理织造为一个整体,形成微观的立体城市。
中央绿地为片区共有的公共公园,地面的街区公园和周边塔楼一起形成组群关系,疏密有致。每个子公园和街道空间连接;每个子公园都有宜人的空间尺度;每个子公园都彼此相容互动;每个子公园都容纳多样的城市生活;每种活动相互刺激,从而形成巨大的城市能量……
功能流线交通组织:
各种功能复合功能交通组织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结合底层公共空间布置公共配套设施。东侧端头结合绿地设会议中心,成为联结片区和科技公园的节点空间,相应在四标段东侧布置学术报告厅学术会议厅展览等静态功能。西侧端头以绿化为主,设文体康乐,体育运动场地等动态功能设施。生产厂房在三、四标段分开集中两栋设置,四标段东侧设集研发办公,通信机房,商务公寓于一身的综合楼。五六层的平台层,设培训交流,展览,咨询中心、研发、会议室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垂直交通,立体连接服务于整个软件园,强化“高新产业加速器”的形象特征。其余为独栋式研发办公。
交通组织以车行在外,人行在内为原则组织交通系统。
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平面以按任务书要求的500平米为单元进行排列组合,满足日后出租的需求。24米进深,方正实用的平面形态,南北朝向建筑布局,给自然通风采光创造了条件:立面的凹凸处理,提升了建筑的兜风能力,从而降低能耗,达到节能效果。设置开敞边庭系统,为使用者工作之余提供休憩交往的场所,同时人的公共活动变为建筑的表情,成为容纳各种事件的容器。
沿街街道空间架空处理,自然形成骑楼空间,形成丰富多样的街道生活场景。底层建筑布局灵活多样,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形成差异性的公共空间形态。
沿街建筑立面采用标准水泥纤维板挂件,每栋外墙窗户侧面采用不同颜色增加建筑的多样性,识别度。靠近内院的建筑立面用金属结合绿化处理和底层景观融为一体。用数字化的方式还原一种数码化的自然景观。
景观规划
景观设计根据空间特点,人的使用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手法,异园异景,形成多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结语:
人的行为活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空间的品质直接影响创造性劳动的质量。合理、实用、生态的办公环境,多维、开放、流动的公共空间,生动多样的城市生活,营造了一个隐匿于花园之中的软件园。
结构专业方案设计说明
1、 项目简介
本项目位于深圳高新南区,东接规划中的科技公园,南靠滨海大道,西临白石洲路,北至学府路,科技园南路穿越基地。
包括1~9号楼(地上11层,总高45米),建筑功能管理、办公、研发、生产厂房及商务公寓;全场地地下室(地下2层);连接平台(空中两层)。
项目的特殊之处:根据建筑功能要求,两层连接平台离地15米,仅有少量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柱落地,形成平面50~60米的跨越。
二、设计依据
国家和地方现行的主要规范和法规:
建筑结构设计术语和符号标准
| GB/T50083-97
|
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
| GBJ132-90
|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 GB50223-2004
|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 GB 50068-2001
|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 GB50009-2001(2006版)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50011-2001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GBJ50010-2002
|
钢结构设计规范
| GB50017-2003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 JGJ3-2002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50007-2002
|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
| JGJ138-2001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
| DBJ/T15-46-2005
|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 JGJ6-99
|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 JGJ94-94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 GB50108-2001
|
广东省实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 补充规定
| DBJ/T15-46-2005
|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 JGJ120-99
|
深圳地区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 SJG05-96
|
自然条件
a) 风荷载:基本风压w0=0.75KN/m2(n=50年),地面粗糙度C类。
b)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预计场地土类别:II 类 。
业主2009年提供的最新版设计任务书。
三、结构设计目标
针对本工程特点,选用承载力高、抗侧力好、受力明确、传力简单的结构体系,同时考虑建筑、设备专业与结构之间的协调,提出以下目标:
? 精心设计、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
? 选型应考虑当地施工技术条件的材料供应情况,因地制宜;
? 在保证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 选型上优先考虑降低结构自重,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增加实际使用面积;
? 提供性价比高的结构体系;
? 便于维护、保养;
? 保证建筑使用的灵活性、适用性。
四、结构设计
主要设计参数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50 年;
基础设计等级:甲级;
基础安全等级:二级。
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根据《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初步确定荷载见下表。
楼面用途
| 活荷载 (kN/m2)
|
---|
屋顶
| 2.0(上人);0.5(不上人)
|
会议中心
| 5.0
|
办公室
| 2.0
|
公共资讯中心
| *5.0
|
商务公寓
| 2.0
|
楼梯
| 3.5
|
学术报告厅
| 5.0
|
停车库
| 4.0
|
展览中心
| 3.5
|
消防车通道
| 20.0 (双向板) 35.0 (单向板)
|
设备房
| 8
|
会议厅/会堂
| 5.0
|
普通机房/变压室/冷却室
| 不少于8或按实际重量
|
*当书架高度大于2m时,书库活荷载尚应按每米书架高度不小于2.5kPa确定。
对密集柜书库,活荷载取12kPa;
当使用荷载较大时按实际情况采用。
3.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
建筑防火为I类,结构构件的耐火等级为一级。承重柱、墙的耐火极限为3小时,钢梁/钢筋砼梁、板的耐火极限分别为2小时、1.5小时。
4.防震缝与后浇带
本工程项目平台部分面积较大,因此需要在塔楼和平台之间设置抗震变形缝。此外塔楼结构、平台结构长度较长,需要设计适当的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与浇筑时的温度应力。
5.温度考虑
由于塔楼处于外围玻璃幕墙长年围护之中,使大厦主体与外界自然空气的流通受到限制,加之大厦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均比较平稳,因此在使用阶段没有比较明显的温差问题,故不考虑温度效应的影响。
但平台为室外环境,且平台长度较长,面积较大,除设计后浇带外还须在后续设计过程中重点考虑温度效应。
五、结构抗震设防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
建筑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乙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工程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按7度考虑。
六、结构选型概述
结构体系的选型主要基于建筑的整体形式及表达需求,考虑业主的特殊要求,采用安全稳定的结构体系,同时关注建筑结构的经济性为原则。
(1)1~9号楼
塔楼为高层建筑,总高45米,均采用框架剪力墙体系。
各栋楼平面布置规则,竖向布置规则。1~9号楼框架-剪力墙中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
框架柱与剪力墙共同承担水平力和竖向力作用。典型计算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