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中国过去30年稳定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以“政府主导”、“规模空前”和“速度加快”为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这些特征导致了中国城市产生了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和环境的问题。为了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寻找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在过去的20年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尝试了各种不同概念和途径。不同层面的政府、部门、开发商、城市规划师,甚至海外合作伙伴都投身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当中。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正以一种史无前例的步伐利用资源,以达到自身的发展。而目前还没有任何历史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这种发展要走向何处。这会仅仅成为个类文明史全关“明升起文明潭灭”的事吗?当下的中国正是一个活生生的实验室,在检验各种关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概念和框架,其中包括从西方世界直接引进的概念。现在,整个中国都在使用“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或者“低碳生态城市”这样的概念和方法,而这些概念和方法并没有被很好地定义,在城市规划层面上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共同的理解。因此,当下总结经验,探求各种概念的含义,并进一步理清其在中国城市条件下的定义以及应用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助于寻找到一条更加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筑行业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当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于中国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将更加严峻。中国的能源供应主要依赖于煤炭,而筑物的供暖、制冷、用电,以及筑材料的生产都依赖于煤炭能源。中国目前正在着重设节能型的筑,但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的既有筑要改造。因此我们可以质疑,当下正在设的基础设施是可持续的吗?还是将来在维护成本和能源消耗方面成为巨大的负担?本书作者蔡志昶于2007—2009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工业生态系( Industrial Ecology,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TH)学习和研究,在此期间我和他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型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在这篇论著 2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里,工业生态学的许多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被借鉴至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领域中,如“环境系统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物质能量流分析”、“成本收益分析”等。蔡志昶在他的论著中指出,不仅在筑行业需要有全生命周期的思维,同时应该在整个社区、整个城市采用更加整体的系统思维模式,来理解筑物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而在该论著中发展出的整体思维对于中国的城市规划尤为重要。传统上中国的城市规划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而整体思维告诉我们跨部门的协作,综合了能源、废弃物、水资源、交通、土地、自然景观,以及融合了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城市规划,对于当下中国在追求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这篇著作对于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城市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贡献,为“生态城市”这样不明确的概念带来更多有意义的、可操作的、丰富的内涵。Ronald Wennersten瑞典皇家理正学K用来降学教授前售现供大学中瑞工业生态中心首席教授、国务院“千人计划”特聘外国专家 前言自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后,生态城市规划与设的理论、方法和实践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英国学者 Simon joss主持的研究报告《2011年全球生态城市调查》( Eco-cities-AGlobal Survey2011)显示,截止2011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有178个正在开展、或者计划开展的“生态城市”项目,生态城市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开展。而《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2》则显示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259个城市已先后提出以“生态”或“低碳”为城市发展目标。21世纪后,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进程阶段,由于人基数大自然资源和能浮相:聿国域化沙根忠所面的形境民趣图为严峻,生态城市是我国城镇化的必宙之路。笙态城市作为一不全新的城市设模式,与传统的城市设模式相比,包含着巨大的变革和创新。然而目前中国的生态城市设现状存在明显的问题,并突出表现在:1)生态城市设概念化和空心化问题严重。由于“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因此许多生态城市项目往往打着“生态”的概念,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创新和变革,在空间规划设计和设上,依然沿袭传统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法;2)片面追求生态城市的“生态”的空间形式和景观效果,而忽略空间作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载体,在城市空间形式背后的物质和能量问题,如资源供给问题、能源管理问题、废弃物管理问题、水资源管理问題等,造成更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从而导致能源、水资源、废弃物等与城市功能直接相关的环境问题与空间规划设计脱节,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问题之间的互动作用难以发挥,甚至有可能沦为“伪生态”。3)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首先,不同尺度上的空间规划之间常常脱节,甚至矛盾;其次,生态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涉及到广泛的空间议题,如:土地利用、城市结构与功能、交通系统与模式、自然资源与景观、筑物等,一些生态城市项目往往在某个城市子系统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土地 2生态城市整体规划与设计利用、交通体系、市政工程等,但是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被忽略,生态城市在整体上的系统协同叠加效益往往无法达到,从而导致实施成效有限,甚至局部的变革反而会影响城市在整体层面上的效应。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城市设的核心,上述问题无疑从一个侧面暴露出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特别是空间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并未能有效地指导实践。现有的生态城市空间研究常常就空间论空间,而空间背后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问题被忽略,并且基于物质和能量流动的城市不同空间子系统之间联系和制约也被忽略。我国当前生态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的实践亟需回归到空间形式背后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问题,并以此为基点来重新审视和立生态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本书从工业生态学环境系统思维和物质代谢理论的视角,从系统的层面立起生态城市设的整体观念,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物质能量流动分析M/EFA”等环境分析工具,重点研究城市中各类物质和能源在连续空间层级上的流动过程,立起“土地利用”、“城市结构”、“交通体系”、“市政设施”、“单体筑”以及“然是各萝闸千系统与资源耗环填形之间的概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高城市系统层面上利用资源效率、加强城市子系统之间相互协作的整体空间规划设计方法。本书的研究试图提高和加强城市规划学科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为当前生态城市,特别是生态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与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并对促进我囯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快速城镇化时期城市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因作者自身局限以及研究进程的局限,本书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指正!最后感谢东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阳强教授,本书从题目选择、拟定大纲到数轮写作与修改都凝聚了阳强的悉心指导;感谢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工业生态系的导师 Ronald Wennersten教授,从他那里我深入地学习到了“环境系统思维”、“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环境风险分析”“工业生态方法”等环境硏究方法与工具,这些方法与工具成为我博士论文的主导研究方法,同时也感谢他百忙之中惠为本书作序;感谢东南大学出版社丁丁等编辑的精心编审;感谢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蔡志昶2013年12月 录绪论,,,,,,,9,,,,,,,,,,,,,,,,,,,,,,,,,,,,,,,,,,,,,,,,,,,,,,,,,,,,,,,,,,,,,,,,,1.1研究背景……………11.1.1环境问题…………………………………………1.1.2城市化进程………241.2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综述…………………………………61.2.1国外研究进展与评述………81.2.2国内研进展与评述………………………………………221.2.3国内外研究综述…1261.3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291.3.1研究内容……291.3.2研究架……312从生态学到生态城市………………………………………………………………322.1基本概念…………………………………………………………322.1.1环境的概念……………………………………………………322.1.2生态学的概念……………………………332.2概念的推衍1类比和比喻……………………………………………………352.2.2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学……………………………………………372.3生态城市的概念…………………………………………………392.3.1从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392.3.2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402.3.3从目标设定和特征表述的角度理解生态城市…2.3.4生态城市概念总结………………………462.4生态规划设计作为桥梁…………………………482.4.1生态设计……2.4.2规划师和设计师…………………………2.5本章小结……………………………………………………………………523环境系统思维与方法……3.1环境系统思维……………………………………………………53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