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馆工程(暂定名)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设计方案

第一章              建筑设计说明

     
    一、项目背景
     
    中国工艺美术馆(暂定名)建筑工程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收藏、保护、研究、交流的场所,为国家级重要公共文化设施。
    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地域人文环境,是中国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工艺美术馆将成为集中华民族优秀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大成的国家级公共文化设施,掀开传统文化保护和延承的新篇章。
     
     
    二、总体设计
     
    2.1城市关系
    本项目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奥林匹克中心文化综合区,交通和景观条件都十分优越,龙形水系作为主轴线,贯穿整个区域,串连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等一系列重要建筑。中国工艺美术馆地理位置优越,西侧紧邻龙形水系及其沿河绿化带,东侧为商业步行街地块南北两向均为重要的文化展览建筑——国家科技馆和国家美术馆。南北是艺术向科技的过渡,东西则是人文向自然的过渡。
     
    2.2总体布局
    建筑于基地居中布置,北侧为VIP地面停车区及大巴车落客区。建筑主要出入口朝向西南侧,形成展览主入口广场;次要出入口、剧场出入口及室外观演场地朝向东侧结合步行街设置,与步行街共同形成开放舞台及观演场地,创造富有活力的步行街空间参观者可以在整个区域内自由穿行,使建筑空间真正的纳入到城市空间的体系中。
    其他各辅助功能的独立出入口根据需要临街而设考虑到残疾人士的需要,建筑入口处设有无障碍坡道,并设有无障碍电梯到达各层公共活动区域在公共活动区域设有无障碍厕所。
     
    2.3景观设计
    (1)提炼中国传统园林精髓,融入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令人心旷神怡、景致宜人、生态环保的城市环境通过整体动态性的景观设计,加强东西两侧连续性,优化周边氛围并提升环境品质。考虑到地下功能的采光需求及空间体验的丰富性,在建筑周边设置下沉水景庭院,改善基座的自然采光条件
    (2)在夜间,通过立面泛光照明的精心设计衬托建筑体量,将公众视线的焦点聚集于二层公共大平台,提供丰富的公共活动可能。
     
    2.4交通流线
    (1)车行流线:两处车行出入口分别为位于大屯北路和湖景东路,地面停车区通过环道与车行出入口相连。地下二层提供409个停车位,与城市地下环隧相连,并保留与相邻地块的连通口
    (2)人行流线及竖向设计:为了尽可能放大建筑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贡献,同时吸引人流进入场馆,人行流线分为两个层次——地面层及平台层。西侧地面设置主入口广场,东侧地面设置室外观演广场,建筑中部设置6m标高大平台室外展场贯通东西两侧,通过大台阶把行人引导至公共平台层。平台层包含展览场馆出入口、室外展场等公共服务空间,联系东西两侧。建筑北侧设置办公科研、舞台货运等辅助出入口。沿商业街一侧设置了剧场及教育培训的独立出入口。
     
    三、建筑设计
     
    3.1建筑理念
    (1)“刚柔相济,阴阳相生,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阴阳平衡的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对于本案的思考。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互根互用”的相对关系共同植根于民族文化中,这种独立且平衡的状态恰好体现了阴阳相生的意蕴,建筑实体与虚空的阴阳融合赋予了建筑本身深厚的哲学内涵。
    (2)“开放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声音、图像和技艺,代代相传。作为这种特殊文化形式的载体,建筑不仅是展示的场所,更应该成为表演互动、交流参与的场所,信息以多种方式的发散将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建筑本身犹如一座中国传统古戏台,一场场非遗大戏在此上演。
    (3)“中式屋顶”——国家工艺美术的殿堂
    入口坡屋顶源于传统中式屋顶的记忆,工艺美术植根于民族来源与传统,提取转译传统建筑元素,打造国家工艺美术的最高殿堂。中式屋顶经过历史的积淀,构架精巧,技艺精湛,是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审美情趣的最高体现,使人们在感叹传统艺术精粹的同时,内心深处得到一次次文化的洗礼。
    (4)“自然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
    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应用多种节能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创造低碳、节能、环保、与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典范。
     
    3.2形象生成
    (1)空间构成
    阴阳相生,旋转聚合,建筑在动态平衡中达到空间、艺术与精神的完美统一。
    东西两侧坡屋顶出挑深远,形成中式韵味的入口空间。
    平台层将展陈表演及参观人流汇聚于此,室内与室外合二为一,人文景观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南北向通透的休闲中庭与科技馆和美术馆遥相呼应,形成对话。
    2建构逻辑
    1)初始为一个比例完美的长方体
    2)长方体水平切开,上部漂浮于基座之上
    3)转角打开,形成入口,同时将人流引向二层平台
    4)旋转切削,形成内向展览核心与外向观景通道
    5)端部及中央打开,形成通高休息边庭及采光中庭
    6)抽象与具象的立面细部,使整体形象再次升华——形态、结构、功能达到完美统一。
    (3)立面设计:
    运用工笔描摹与写意勾勒将传统工美精神进行现代演绎。中式屋顶精巧细致,是传统建筑语言的传承;圆柱弧面泼墨写意,展开一幅若隐若现的中国画卷,与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相映成趣。
     
    3.3功能布局
    建筑一层基座集中布置各类公共服务及辅助功能:东北侧为800座多功能剧场,中部综合服务区含工艺品商店和专业书店等,西北侧为科研传承与展陈制作区,东南侧为社会教育区,西南侧台阶下部为后勤区,设置食堂、安保等功能。
    二层南侧为主入口门厅,中部设置大平台室外展场。
    序厅位于建筑三层中央,围绕序厅设置临时展厅。三层南北两端为咖啡茶座等休闲服务设施。
    四至六层是工艺美术展陈区和非遗展陈区,二者围绕中庭南北两侧布置,既合二为一又可单独开放。
    七层南侧围绕屋顶花园为管理用房及招待所,北侧围绕屋顶花园为行政办公区。
    地下一层为藏品库区。
    地下二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
     
    3.4动线组织
    本方案各功能流线及展览流线组织合理高效。
    (1)公共流线:建筑东西两侧分别设置大台阶,通过二层大平台室外展场将西侧主入口广场与东侧步行街相连,东侧台阶围合形成室外表演区,与室内剧场主入口广场共同形成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
    (2)参观流线:参观者由西侧大台阶进入二层南侧主入口门厅,通过扶梯进入位于三层的中央序厅,工艺美术展陈区和非遗展陈区围绕中庭展开参观流线。各层展厅在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休息空间,六层东西两侧设置室外休息平台,参观者在欣赏展品的同时,也可以远眺周边的景致。参观者也可从主入口门厅直接到达三层临时展厅及咖啡休闲区,临时展厅可单独开放。
    (4)社会教育区流线:由一层东南侧的步行广场独立出入,也可从主入口门厅乘电梯到达报告厅。
    (5)科研区办公区流线:技术人员和行政人员可经北侧的办公入口进入一层科研区,并直达七层办公区。
    (6)生活保障区流线:可经由南侧独立出入口进入地下一层后勤区安保和食堂,并直达七层管理用房和招待所。
    (7)藏品货运流线:车辆经地下环隧进入地下二层停车库,藏品通过库房区内的货运电梯直达展厅各楼层和科研区。
     
    3.5消防安保
    (1)建筑消防: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与周边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大于13m,与周边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大于9m。总平面设有环形消防车道,车道宽度不小于4米,距离高层建筑外墙不小于5米,转弯半径为12m,消防车道满足消防车荷载32T。建筑地下一层设消防控制中心,设直通室外的出入口。各层平面合理布置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影院内部疏散通道净宽需按照疏散人数计算,满足每100人不小于0.8米;剧场内部疏散出口和门外疏散走道,平地满足每100人不小于0.65米,台阶和坡地满足每100人不小于0.80米;疏散出口和走道最小净宽不小于1.4米,满足疏散宽度的计算要求。
    (2)安保设计藏品库区位于建筑地下一层,为一独立相对区域,藏品保管办公部门通过库前区与库房相连。在库房与展区之间设置两部专用货梯,具有封闭性,以方便文物提取及保障文物安全。整个库区按照“十一防”设计,防火、放人、仿震、防水、防盗、防潮、防雷、防干、防光、防污染、防虫菌,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3.6绿色节能
    1绿色建筑:
    设计以绿色建筑设计评价三星级要求为指导,应用诸多节能技术,确保建筑全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技术措施:
    建筑立面圆柱状陶质构件形成遮阳效果,避免过多热量进入室内。
    地板送风:在大空间(入口大厅、大报告厅等)采用地板送风,提高人员活动区的空气新鲜程度,提高空调系统的使用效率。
    辐射冷梁:采用冷梁实现更高的能效,并达到最佳的舒适性。
    中庭对流:南北向通高生态边庭及采光中庭,加强空气流通。冬季温室效应加热室内空气;夏季顶部的开口产生烟囱效应促进室内空气流动降温。
    太阳能利用:建筑屋顶采用光伏发电太阳能板,为立面LED屏幕及景观照明提供夜间电能。
    雨水收集:建筑屋顶和立面的雨水收集装置对雨水收集、调蓄和净化后,与建筑的中水给水系统一起,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道路、停车库用水、空调系统冷循环、冲洗厕所和消防补充水源。
     
    四、经济技术指标
     
    (1)经济技术指标

    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26500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地上面积
    50295
    平方米

    地下面积
    38537
    平方米

    合计
    88832
    平方米
    建筑密度

    43.8
    %
    容积率

    1.90
    -
    绿地面积

    2890
    平方米
    绿地率

    10.9
    %
    建筑基底总面积

    11607
    平方米
    建筑覆盖率

    43.8
    %
    道路及广场面积

    8730
    平方米
    建筑高度

    50
    
    机动车停车数量

    地上55
    


    地下409
    

     
    (2)建筑面积表

    建筑面积表



    序号
    名称
    建筑面积
    备注
    0
    总建筑面积
    88832
    平方米
    1
    科研传承区
    4837
    平方米
    2
    教育培训区
    5851
    平方米
    3
    一层综合服务区
    1722
    平方米
    4
    一层800座剧场及三层展演厅
    4959
    平方米
    5
    二层主入口大厅
    1992
    平方米
    6
    三层中央序厅
    1440
    平方米
    7
    三层临时展厅
    5262
    平方米
    8
    三层休闲茶座
    1752
    平方米
    9
    四层非遗展厅
    4307
    平方米
    10
    五层非遗展厅
    4026
    平方米
    11
    六层非遗展厅
    3885
    平方米
    12
    四层工美展厅
    4026
    平方米
    13
    五层工美展厅
    4026
    平方米
    14
    六层工美展厅
    3885
    平方米
    15
    七层管理用房
    2605
    平方米
    16
    七层行政办公
    2855
    平方米
    17
    地下一层藏品库
    9799
    平方米
    18
    地下二层地下车库
    13956
    平方米
    19
    设备用房
    7647
    平方米

     
     


第二章 结构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1主要规范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8)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以及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的设计规范和规程。
     
    1.2建筑物所在地与建筑结构设计有关的自然条件
    (1)本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2)风荷载:基本风压值为0.50KN/m2。
    (3)雪荷载:基本雪压值为0.45KN/m2。
    本工程结构设计耐久性年限100年,安全等级一级。
     
    1.3主要的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陈列厅                        4.0kN/m2
    藏品库房                      5.0kN/m2
    办公室                        2.0kN/m2
    会议室                        2.5kN/m2
    厕所、盥洗室                  2.5kN/m2
    档案室、贮藏室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96 次数:0
下载:10.00 收藏:0
等级:
编号:191474 0
文件格式:zip-rar
文件大小:63.77MB
投稿:1010 进入
上传时间:2021/11/12 11:28:07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道路桥梁立交市政园林景观设计素材典尚整理 17【AECOM】2013门头沟国家步道规划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12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19 土人白河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方案文本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20 武汉东湖绿道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18 太湖县绿道总体规划报批稿2013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8《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及协调落实0831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16 【棕榈园林】2015郑东新区东风渠及熊耳河沿线绿道规划设计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9 西安古城墙旅游功能区自行车系统规划200909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2 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汇报稿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7 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交通系统规划研究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6 株洲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4 重庆山城步道系统规划与实践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下的黄山市公共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公共交通规划 运走廊公共交通设施配置规划问题探讨 公共交通规划 01 面向世界级慢行城市建设的中国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实践_简版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03 深圳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成果稿) 城市慢行系统自行车交通规划文本 运量公共交通线网规划方法 公共交通规划 性的全过程公共交通网络规划方法 公共交通规划 游公共交通体系规划 公共交通规划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