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城市规划设计

生态红线划定与基于“多规合一”探索的实施保障机制探讨王岳,舒沐晖,康盈摘要:基于我国“部门分治”的现状管理体系,在探讨生态红线划定的工作思路时,首先总结了我国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根源问题,通过借鉴案例城市经验,明确生态红线需划入的对象与用地枸成,并结合“多规合一”探索,探讨能够确保划定的保护红线能够实施落地的管理体系与实施保障体系,提出保护红线不应作为独立的、单个部门的管理红线,而更需借此工作分层级整合各部门的保护区规划内容,在空间上形成统一的整合平台和明确的保护边界,促使不同部门使用的技术语言与管理工具能够协调统一,同时采用动态的、弹性的实施管理策略,以此提高我国国土空间的生态安全管理绩效。关健词:生态红线划定,国土生态安全,多规合一,实施保障党的十公大王中全会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要求,200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也将划定生态红线的要求纳入相关法规,自此,全国各地均掀起了一股划定生态红线的工作热潮,环保、规划、国土、环保、林业等各相关部门也纷纷将划定生态红线工作定位为新时期“新常态”背景下的工作重点。然而,基于当前“部分分治”的管理体系,各相关部门分别采用不同的技术语言和管理工具、侧重于不同的角度,针对整体生态环境中的不同局部元素,实施保护工作。这样的局面导致各部门所制定的保护区规划内容不相协调、保护边界含糊不清或者交错重叠,致使保护工作的实施落地面临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从生态红线划定的内容与基于“多规合一”探索的实施保障机制两方面着手,总结了我国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议。1.关于我国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问题思考我国庞大的人基数与有限的环境资源总量,造成人均占有资源量匮乏的基本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镇化模式,催逼着城市发展以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速为主要导向,发展模式急功近利,未能充分的考量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也未能过多涉及关于资源环境容量与人增长和产业增长模式之间的平衡关系的探讨。近年来,有关生态系统退興尚理筑素前网ZC
化、生态安全问题频发的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层面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等政策文件和措施2,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构生态文明和全面恢复生态系统所下的决心。国土、林业、环保、规划等相关部门分别针对耕地、林地、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及规划区范围内的城镇设用地的规模与人均指标等内容,制定了严苛的保护措施与空间管制手段2。然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并未抑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究其根源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一是未能针对全域空间,做到保护与发展的统一协调。基于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生态保护工作被割分到不同的部门开展,各相关部门都仅以城乡空间中的某些局部元素为保护对象,未能做到面向全域空间实施的全面保护与统筹协调。如环保部门仅从“保护”的角度,划定各类保护区,难以兼顾“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所划定的保护区也未能落实到空间:国土部门与林业部门都仅关注耕地或者林地这一单项生态元素,国土部门甚至将城市中心区部分用地划入耕地保护区,完全没有顾忌到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并直L1中共员局三中金金汉通过中琴中央头千坠面深化改率若干事大问题的决定》第十四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设”,其中,第2小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出“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要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第二条“提高城镇设用地效率”,提出“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莱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的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晨能力”中提出“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等要求。2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定全国25个重要生态功能区,从宏观层面较为笼统的划出了保护区范围。2013年9月,国家林业局编制出台的《国家林业局推进生态文明设规划纲要》,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从保护对象与类型角度,明确了划入红线的保护范围(见参考文献皿),2014年2月,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强调“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2014年,国家环保部出台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一《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一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指南》将“生态红线”的概念界定为“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国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可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并将划入生态红线的对象明确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禁止开发区三大类型(见参考文献),《指南》所划定的红线类型是依据不同类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要服务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与等级划分而得,所明确的生态功能红线具有明确的地理边界,可被理解为是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细化与落实.新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更将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纳入相关法规,并规定了以上三类生态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见参考文献倒)興尚理筑素前网Z.ZC.NE1
接导致了城市设用地出现“跳棋盘”的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发展的基本规律,更为城乡空间的有序健康发展,制造了不少障碍:唯一能从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关系角度思考问题的城乡规划部门,也只能针对规划区开展保护工作,无法面向全域空间实施统筹管理与空间管控。二是制度设计的空间性不强。以国家层面的各类保护区规划为例,目前已实施的国家层面的保护区规划包括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土地利用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50个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总面积220万平方公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386万平方公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23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22.9%、40.2%和24.2%,总计己远远超过我国总领土面积的一半以上,也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现状标准。然而,所划定的各类保护区尺度宏观、边界模糊、在空间上存在严重的交叉重叠现象,且部分区域是按照现有行政区划,内部还有许多城镇和工业开发区,必然导致开发设与保护的矛盾,难以实行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②。三是制度设计系统性不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基于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相关部门采用不同的基础数据,依据不同的原则,制定不同的规划目标,实施不同的保护任务,各自为政的工作状态加不同行业之甸所使用的技术语言和技术于具不同,导致部门管理自成主L子小内.U。.体系、相互之间缺乏衔接,行政体制、内容体系、分类标准、法律保障、审批程序等内容相互不协调,同时也成为各类保护规划之间整合性不强、保护范围与层级难以对接的主要原因3。政策制定从前期研究、规划到实施评估、绩效反馈等各环节机制都存在着不够系统化和科学化的问题,相关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也尚不健全。缺乏统一的资源整合平台与实施保障体系,成为当前保护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2.关于生态红线划定的技术要点探讨2.1明确划入的对象与用地构成3各部门更多从部门权限的纵向控制角度出发,块乏能够站在统一维度上进行资源整合的联动机制与签合平台:一是各部门保护的出发,点不同,二是制度的各类保护区规划的层级和范圈也差异明显:国土部门从土地资源分类管理的角度来划定城镇设用地范围线、基本农田范国线等控制界线,偏重于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管理层纸偏向微观层面;环保部门从保护自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划定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的生态空间的管理范围,也属于指标控制性规划,同样属于微观层面;城乡规划部门从促进城市发展设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在规划区内划定城市设区及绿地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界线,属于空问规划和行动计划的结合,层次上涵盖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目前的管理层级差异导致各类保护区规划难以相互衔接,在空问上又容易出现交错重叠、边界不明以及难以落到的问题。理筑素前网ZC.NE1
2.1.1国内外城市案例借鉴关于生态红线划定的相关实践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法定环城绿带(Green Belt)”4,后有大伦敦地区的绿地系统、巴黎环城绿带、莫斯科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规划实践。近期规划实践中常见的“绿带(Green Corridor)”、“绿斑(Green Patches))”、“绿色基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等规划实践,都是这些理念的发展与延续(见表1)。表1国外相关实践的划定对象与用地构成用地类型大伦教地区巴黎区域环莫斯科市域绿地系统城绿带绿地系统农地林地森林森林公园户外游憩用地(公共娱乐场所)郊野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国家公园具有高度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保护街区智典筑素街心公园城市绿地广场连接各个保护绿地之间的绿色开散空间林荫道绿化河谷绿地水面疗养设施用地采石场遗址拥有大片绿地的公共活动场所和闲置用地、空旷地及需治理再利用的废弃地见参考文献可4“法定环城绿带(Green Belt)”的概念源于圣经旧约中利未城的修计划,经中记找:“统治者命令以色列人为利未人提供居住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外围设置有牧场用地,并且这些牧场用地应达到1000腕尺(古时的长度单位)。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为阻止伦敦城中瘟疫的蔓延,下今令构宽约3英里(4.8公里)的环伦敦城绿带.1935年,为缓解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大伦敦区战规划委员实苑了进一步拓展环伦敦城法定绿带的计划,将其宽度增设至1116公里,总占地面积约为当时的大伦敦地区的23%.1947年英国规划法正式领布,使得环城绿带有了其法定效应,后英国各大城市纷纷效仿伦敦的实践,在城市周边设立环城绿带,以此避免城镇之问发展“粘连”,至2010年,英国法定绿带总面积达1.67万平方公里,占英国总领面积的13%.英国的法定绿带实践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多个城市法定禁止设绿地的早期雏形和效仿对象筑Z心.ET
我国城市的相关实践主要包括以深圳、广州为代表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划定,以杭州、厦门为代表的非设用地(控制)规划,以及成都、南京为代表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规划工作(见表2)。表2国内相关实践的划定对象与用地构成用地类型深圳基本广州基本杭州非厦门非南京生成都生生态控制生态控制设用设用态红线态红线线线一级水源保护区(重要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百然(遗产)保护区集中成片的基木农田保护区(精华灌森林及郊野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其它一级保护区主干河流、湖泊保护用地承婴水库、洪水调落区湿地保护区、盐田等清水通道维护区、输水通道货品特我登阁高地、山地地质多发号发地区地袋区?工Z.JSC.NEI城审外围景观生态旅游用地、岛屿和其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历更街区、遗址保护区、特色文化保护区、历史地段其它专项规划所确定的禁止设区域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球地、防护绿地、公益林发展控刷区、具有重婴生产养殖功能的水域见参考文献-2从开展相关实践的用意来看,国外城市多是以缓解成区无限制蔓延、不同城镇间相互粘连为主要目的,而我国城市则多将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一并进行,或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的其中一项专项规划开展。从划定的对象与用地构成来看,国外城市5其中大伦敦地区还将保护乡村地区、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及鼓励励循环利用“棕土地”等规划目标一并纳入绿地系统保护的规划意义中,而莫斯科则将提升绿地面积、改造原本偏向沙漠化的城市生态环境列入主要的规划目标中。6广州是希望通过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落实总体规划所明确的生态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等专项控制要求,并希望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调整,提供指导依据;厦门等城市则是希望通过优先明确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问边界,“反推”确定合理的城市开发(增长)边界,以避免城市发展边界无序蔓筑素前网Z沁.T
多将农地、林地、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及自然风景区划入保护区范围,同时也将连接各个片区的绿带、绿廊及城市绿地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作为保护对象,部分城市还将具有高度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保护街区、大面积的户外游憩设施等用地划入保护线范围(表1)。国内城市的相关实践多将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划入红线保护范围,深圳、成都等城市还将坡度过大或海拔过高的山地、地质灾害易发区等控制线用地也纳入了红线保护区,部分城市还将城市发展控制区(预留区)、重要的养殖产业区及城市公园绿地等专项规划所明确的禁区、限区纳入到红线保护区中(见表2)。2.1.2划定的技术要领与思路综合参照以上案例城市的经验,在生态红线分类方面,笔者议依据最新的《指南》分类,将红线划分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底线区、资源环境质量保障区三大基本分类,形成以下用地构成划分:重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一级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精华灌溉区)、林地、森林及郊野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水系(包括主次干骨湖治暴库等壶地保风野生动杨保护收冬每.C生态安全底线区,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遗迹保护区)、坡度过大(大于25%)及海拔过高(超过80)的山地、高地、林地、其它专业专项规划所确定的禁止设区域等。资源环境质量保障区,主要包括防护绿地(风沙治理区)、城市公园绿地、环城绿地、生态廊道、生态隔离带,以及专项规划所明确的发展控制区(如重要景观廊道、生态旅游观光区、重要养殖业区等)。2.2实施分层级管理国内外城市多将划定的保护区纳入地方规划法,规定除特殊情况以外7,不可肆意侵占延的目的:成都等城市则是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实现了将原管理木较为分散、在空间上交错重叠的生态空间进行整合的目的.7保护区内用地的属性是私有化的,但其开发的权属却属于国家拥有,仅在特殊情况下可对纳入保护区的绿地边界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调整,但绿地的总量却不能减少,如英国就规定了地方政府可对位于法定绿带边缘的极少部分生态景观价值不明显且设开发需求突出的用地开展专项论证工作,并依据严格的法定程序可,将该用地转换成为对地方公众利益具有突出价值的可开发设用地(例如学校、医院、低收入人群保障房等)理筑素前阀Z.ZC.ET
公共绿地或属于保护区范围的开敞用地。我国城市深圳,则以法定图则的形式转化生态基本控制线的内容成果,广州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便于管理的“行政区一功能单元一规划管理单元”的控制体系,对应总规划分的各个层级。从实施管制方面来看,参照相关城市经验,可将生态红线分为一级管控区(相当于永久性生态红线的概念)和二级管控区(相当于阶段性生态红线的概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空间管制策略。一级管控区:在成果的表达上可以红线(实线)划定,在空间管制方面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设活动。二级管控区:在成果表达上可采用虚线的方式,表示这是具备一定弹性的保护线范围,在空间管制策略方面可采用边界控制与规模控制双向调控,在不变更规划内容、位置、规模等强制性内容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边界线的形态和结构。二级管控区以保护为重点,可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动态维护性特征,可适当允许开发,并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在兼顾发展的同时,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设活动,同时可以考虑以生态补偿和经济补偿等手段,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曲麦17J3.基于“多规合一”探索的实施保障体系探讨基于当前多部门各自为政、技术语言与规划体系难以对接的问题,单单划定保护红线无法能确保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与有效性,需从更深层次探讨多部门合作及制度设计方面的实施保障问题。结合前面提到的导致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源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议。3.1分层级明确资源整合的统筹平台及整合的相关内容参照相关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体系及生态功能区划等各类保护区规划内容,议将整合的层级划分为国家层面、省域(直辖市)层面及市域(县域)层面三个层级(表3)。理筑素前阀Z.ZC.ET
表3不同层级的保护区规划内容与整合平台各层级体系统筹部需整合的各类规划内容主体功能土地利用城乡规划环境保林地保护区规划总体规划护规划利用规划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全国主体全国土地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生态全国林地功能区规利用总体功能区划保护利用规划规划省域(直辖市)规划部门省域(直辖省域(直辖省域(直辖市)城镇省域(直省域(直辖市)主体功市)土地利体系规划中的“三区辖市)环市)林地保层面能区规划用总体规四线”管制要求境保护规护利用规规划部门市域(县市域(县域)环境保市域(县市域(县域)土地利(区县人护规划域)环境域)林地保(用总体规民政府)保护规划护利用规域)层市域(县域)层面所划定的“三区四线”空间管控及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国家层面: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主体参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及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统筹部门为国家发改委。省域(直辖市)层面: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划定的主体功能区的基础之上,划定生态红线需参照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所划定的“三区四线”中的“绿线”和“蓝线”的管控要求和范围,整合各类环境保护规划中所明确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生态敏感区红线、生态脆弱区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红线、禁止开发区红线等保护区规划,结合省域(直辖市)层面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内容:可由规划部门负责在同一的空间平台上整合多部门的保护区规划内容及范围,使得各类核心管控对象(如保护区范围、边界、用地构成、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及管控策略等方面)能够在同一的技术平台上得以表达。市域(县域)层面:可分为全域空间及规划区范围以内的空间,前者主要整合市域(县域)所对应的全域空间的各类保护区规划内容,后者则主要是以城乡总体规划为主要技术平台,以“三区四线”所明确的禁区、限区、蓝线、绿线为主要划定内容,结合绿地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中所明确的保护区范围及发展所需控制的范围:以规划部门为主要的资源整合平台,区县可以区县人民政府为资源整合平台。乡和村层面,没有特定的整合平台,可参照区县层面划定的“四线”所划定的山体、水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体、历史文化村落等的保护线及村庄居民集中居住区范围线,结合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内容,划定所需保护的红线区域。3.2管控内容需落实到空间经过整合后的各层级保护区范围需明确落实到空间,避免边界不明、重叠交错等问题,以此加强边界的强制性保护措施及空间管制的作用,这方面可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独有的空间特性,以“总规引导、控规落实”为基本工作手段,将整合了其它相关部门各类保护区规划内容后所形成的红线边界和范围与控规加以结合,使其具有法定效应,同时加强在空间上的实施落地法定力度,使得管理工作有法可护、有依可循。3.3实施保障体系的构就现有几大相关部门的管理体系与实施保障制度横向对比而言3,城乡规划目前所形成的规划体系与实施保障机制相对完整而全面°,为此议构以城乡规划为主的综合技术平台,分层级整合各类保护区规划,并形成能够相互衔接的技术语言与管理内容,在统一的实施平台上进行管理,再按照职能划珍反馈到各夺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这样概形成了统一主L子杀个为..N二1的管控平台,又保留了各部门的分工职责。3.4构定期的工作协调小组与联动决策机制构由环保、规划、国土、住等部门组成的生态红线管控工作协调小组和联动决策机制,联合多部门资源和技术实力,共同处理生态红线划定和后期管控中可能出现的各样问题)。4.结语8如发改委所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属于较为宏观层级的规划内容:环保部门制度的各类保护区多属于中、微观的层级:国土、林业等部门制度的基本农田保护线及林地保护区范围都属于偏微观层面的保护内容:唯有城乡规划构了相对完善的管控体系,在管理层级上涵盖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9现有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分为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内容,其中,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各层级对应明确的技术指标体系和空间管控手段在实施保障方面,首先是法定城乡规划编制的法定效力,加上政府主导实施,带来高度的实施保障:其次是城乡规划已具备相对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既有用地类型划分和指标控制的技术标准,也有“三区四线”等可用于空间划定的成熟手段;再次是城乡规划具有应对发展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在守住“底线”前提下,采用动态实施机制,灵活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设需求与保护工作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评估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价值与开发设诉求所能带给公众的公共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与保护的动态平衡中,寻求生态景观价值与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效应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本文基于我国“部门分治”的现状管理体系,在生态红线的划定工作上,不仅探讨了划定的对象及用地构成,同时就更深层次的实施管理保障体系等内容开展了探讨。这样的工作思路并非要脱离目前的工作实际,另起炉灶,而是更多强调“整合”和各部门职能在空间上的“对应”与“落地”。在实践操作中,仍需注意几点原则性问题: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相互协调原则,既顾及宏观统筹又兼顾微观细节:二是“刚性”与“弹性”并济的原则,分清严管的区域和需平衡保护与发展协调的区域,实施分类保护原则:三是“面上保护”与“点上开发”相结合的实施设原则,在注重整体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同时,以生态容量和整体环境风貌为前提,规划设相适宜的旅游观光服务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这也是落实保护与发展之间平衡关系的重要策略:四是落实“边界保护”与“品质提升”的双重任务原则,明确划定生态红线的根本目的,并非单一死守一条红线,而是希望借划定红线的保护工作,在守住现有“底线”和生态“最小空间”的基础之上,逐步恢复和提升整体生态环境品质,实现国家和区域的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由此可见,划定红线仅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构生态文明最基础的工作,而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与环境的问题,则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的配套设施与制度的构角度,给予其必须的制度保障。参考文献山经济日城生态红线案塑定更要严冬民网201308.21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21/c70731-22646463.html[2]解读《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一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国发展门户网,2014年02月11[3)]南宁市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014-04-25www.nnhb.gov.cn/web/201404/25/80012.htm[4)]吕红迪等,城市生态红线体系构及其与管理制度街接的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1)Vol39.[)龙华楼等.生态文明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刻的空间衔接研究,经济地理2015(5)Vol34.[6]李海军林伟,特大城市生态空问体系的规划与管控研究[7张永刚浅议非城市设用地的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以深圳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199902)[8)王国思汪文婷周恒城市基本生态控制区规划控制方法术一以广州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4(2)[9]李健:冯雨峰;胡晓鸣杭州非设用地纳入规划体系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新筑2006(06)[10)谢英挺非城市设用地控制规划的思考-以厦门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5(04)[南京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城保护监督管理和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宁政发(2014)289).2014-11-24.www.nanjing.gov.cn/njszfnew/szf/201412/t20141205_3081231.html[12]李井海,基于实施视角下的生态红线规划探索一以成都为例,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4[13)东北网全国政协委员成岳冲:科学划定生态红线.2015-03-11news.xinmin.cn/domestic/2015/03/11/27025376.html[14邢仲余.非设用地的规划控制研究.城市规划2010年第34卷增刊興尚理筑素前网Z.Z沁.NE]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98 次数:0
下载:13.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31295 0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424.00KB
投稿:f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3/12/21 12:16:11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规划实施与管理058.长沙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与实施对策规划实施与管理057.开放街区政策下社区环境权的内涵发展及规划调适——以武汉市青山区钢花社区改造规规划实施与管理056.高强度住宅开发的空间形态管理问题及对策——以石家庄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54.基于城乡统筹的存量规划与机制创新——常熟“多规合一”实践规划实施与管理053.转型期城市更新中社区参与机制研究规划实施与管理039.“产城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研究——以梧州市粤桂合作特别规划实施与管理052.针对专项设施整合的“多规合一”探索——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51.广州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的利益博弈机制与模式——以广州南方报业地块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50.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多规并行的困境与出路——以杭州市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43.发展权转移(TDR)在香港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规划实施与管理047.基于英国经验的我国“市民农园”规划实施机制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37.构建天津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规划实施与管理046.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分析的新城空间演化机制分析——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45.NGO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中的发展探究——以台北市都市再生前进基地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44.从公众知情权看深圳重大建设项目的公众参与——以中石油深圳大鹏湾LNG项目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09.从“用地视角”到“人口视角”的规划思路转变——以铜仁市中心城区控制性单元规划
住房建设规划64.德国城市更新的法律建制、议程机制及启示 住房建设规划38.社区精神的培育与容器再造研究——以成都肖家河社区院落入口空间为例 小城镇规划63.“丘陵水乡”古镇的水系风貌研究与应用 小城镇规划55.城市设计引导下的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探讨——以新疆巴音布鲁克镇为例 小城镇规划56.基于“多元参与”的城中村改造路径探究——以临洮县电厂渠片区改造为例 乡村规划095.区域协同理念下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临洮县洮阳镇沿洮村庄带产业发展规划为例 山地城乡规划34.山地城市一类居住用地容积率研究——以云南省富源县为例 山地城乡规划25.区域视角下的县域城镇化路径思考——以云南西部山区为例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8.无锡市主城区商务办公空间发展特征研究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7.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机制的特征解析与完善策略——以关天城镇群为例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6.产业结构转换视角下长沙市的经济崛起 庄园(高级农家乐、度假村)方案设计生态农庄生态园规划CAD 资阳雁江苑小区详细规划 自贡市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 云南大理大学总体规划设计 长寿县政府片区改造规划方案 宜宾合江门街区城市设计方案 完整的农场景观设计生态农庄生态园规划CAD 小区鸟瞰效果图 文化广场平面效果图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