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信达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月度报告
2011.3
Wuha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March .2011
武汉市信达行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声 明
本分析报告所涉及数据均来自相关数据平台、市场调查和信达行
数据检测分析平台,报告宗旨在于拨开迷雾直达真实市场,为市场研
究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其分析内容和结果仅提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
资买卖建议。此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反映信达行于最初发
报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并保有最终解释权。
主办:武汉市信达行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市场研究部
总监制:彭小军、唐冲元
主审:郭长征
执行主编:郭起
编辑:郑锐峰、段誉、刘玉华、白矾、郭起、郭长征
信达寄语
第1章 市场资讯
1.1 经济与政策——国内(P7-P10)
1.2 经济与政策——武汉(P10-P13)
1.3 武汉楼市动态(P14-P16)
1.4 武汉城建规划(P17-P20)
第二章 土地市场
2.1 挂牌土地情况(P21-P21)
2.2 土地出让一览表(P22-P23)、
2.3 区域划分(P23-P24)
2.4 重点地块(P24-P25)
第三章 武汉楼市
3.1 月度成交分析(P26-P26)
3.2 周度成交分析(P27-P29)
3.3 区域成交分析(P30-P31)
第四章 区域市场
4.1 区域概况(P32-P33)
4.2 城建规划(P33-P34)
4.3 区域楼市(P32-P36)
4.4 典型项目(P36-P40)
信达寄语
中央政府“控制房地产”决心为何那么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房地产比抢银行更赚钱,但它坑害了老百姓。”在2月27日的浙江民营经济年度论坛上,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炮轰房地产的“黑洞效应”——就像天体物理里的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地产的暴利吸走了过多的实体经济资金。“热钱围猎地产业,拖累了浙江实体经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也“鼎言”相助。“地产商顺应市场导向提供产品,有什么错?”浙江著名房地产开发企业广厦的董事长则毫不犹豫地针锋相对。
房地产一枝独秀
“全国房价北京、上海和海南最高,浙江第四。”浙江省社科院《2011年浙江经济发展报告》披露,2010年浙江省城镇房价每平方米超万元,前5个月消费贷款(以房贷为主)就高达1137.14亿,房贷与商品房销售额比值达78.38%。
去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总投资达3030亿元,同比增长34.4%,房地产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45.5%。五年间,房地产销售税收入1568亿元,占全省地税收入比重达21.5%。在2010年公布的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除娃哈哈、华立、吉利等近30家没有涉足房地产开发外,其余70余家企业均染指房地产开发。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永太说分析,投资实业,要去建厂房,买机器,找工人,搞销售,而且今年砸下几千万,明后年也不一定能收回本钱;相比之下,房地产业挣钱快,省力气,今天投个上千万买下楼盘,几个月后重新转手,白花花的银子就能收进荷包。
“空心化”危机隐现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指出,由于过度热衷房地产、投资环境欠佳、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浙江经济出现了过早衰退。
2010年地方GDP总量第一方阵,广东以45473亿稳居榜首,江苏和山东分别为40903.3亿和39416.2亿,浙江27100亿的数字继续拉大差距。而在较低的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指出,浙江“十一五”规划中,重大建设产业类项目只有13%,比江苏、山东要低8到10个百分点。
“浙江民间资本投资仍显不足,民企户数、注册资本金增加值及净利润等都落后于江苏,发展后劲堪忧。”浙江省工商联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表示,浙江GDP增速连续10年下滑,区域经济存在资本、产业空心化苗头,已引起浙江省高层关注。“如果我们不能顺应趋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会被时代抛弃和淘汰。”去年9月,浙江省政府专题会议通过了9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专项规划,浙江省长吕祖善如此谆谆告诫。
“黑洞效应”吸食实体。
企业,把实体企业变成了尸体企业,成了房地产嘴巴里的一块肉。房地产凸显“黑洞效应”,吸食了普通大众的一分一厘,让大众成了房地产胃里的果实,是房地产的奴隶。企业不再创新,不再参与国际化的行业竞争,变得短视。大众不再敢跳槽,不再有创业想法,被地产深深套牢。这样下的,中国经济一步步走向房地产“黑洞”。日化业全军覆灭,日用电器业苦苦支撑,化肥农药业已换帅位,IT服务业已是印度虎独步天下,碳酸饮料业早已易主,你说我们还有什么?日本世界500强,多为私营制造业,中国的多为利用公共资源下的国营基业。这样的企业还有何竞争力?中国崛起指日可待,这云彩过多“日”在何时?房地产是鸦片,一吸食都上瘾,政府也在云里雾里。看看以上的数字,70%的百强企业参与到了“黑洞”里,中央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这有人会撤出“迪拜地产效应”,应当肯定的是迪拜效应中房地产扮演了主角,成了迪拜神话的创造者。这也不能适用于中国,况且出现了“迪拜金融危机”。这样继续折腾下去,中国500强企业都去做房地产了,中国实业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针对这次来势凶猛的调控风波,我们应该跳出调控看经济的眼光去观察研判,这样才会把“大局”、“大势”摸清看透,更好的去应对新政,更好的为开发企业服务。房地产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分支,更是核心分支。故在经济转型中是非调不可的,所以决心之大!
第一章 市场资讯
1.1 经济与政策——国内
住建部将出台规定 督察开发商乱调容积率
3月1日:住建部昨日在汉召开城乡规划工作会,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透露,今年住建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治理房地产开发领域违规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对自报“零问题”、“零案件”的部分地方将重点督察,建部等部门今年还将出台《容积率调整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楚天都市报》
【信达在线】:政策的完善,法制的健全,会更好的理顺管理房地产市场,也只有这样,房地产市场才会向理性发展。
发改委:未来5年保障房覆盖率达20%
3月7日: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亿房网》
【信达在线】: 保障性住房保障了社会最底层的基本住房需求,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2010年全国土地收入3万亿 同比增长106.2%
3月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去年全国国有土地收入是29397亿元,同比增涨106.2%”。此现象主要原因是2010年土地供应规模大幅度提高、土地招拍挂出让比重上升、全国地价总体水平上升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征管政策调整。 ——《楚天都市报》
【信达在线】: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的最好证据。去土地税收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其他税收能上来,目前来看,这一点在四五年之内很难做到,原因很简单,制造型企业都去做房子了。
保险公司投身养老社区建设
3月9日:养老产业,在“老龄化趋势”闪耀光环与暗淡现状的映照之下,依旧雾里看花。我们发现,在近年来的“两会”上,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成为了一个“高频”提案。来自保险机构和地产公司代表委员们,为“社区养老”模式鼓与呼。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信达在线】: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人都想在此分块蛋糕出来,但地产模式还是有待商榷改良。
各地房价调控目标本月公布 限购无取消时间表
3月11日:“如果您能想出一个完全的、没有副作用的方案,我用您的!”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这样回应关于限购令户籍歧视的质疑。也表示无限购取消时间表,待市场而定。 ——《北京晨报》
【信达在线】:限购是一场持久战,打的是心理,更是实力!一个政策肯定也是有利有弊,都不是万能的,所以,在我们的质疑中中国楼市高速前进吧。
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3月19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至20%。此次调整是2011年以来央行第三次上调存准率,也是自去年以来第九次上调。此次冻结银行体系资金3600亿元,减少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50亿元左右。 ——《楚天都市报》
【信达在线】: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上调,银行再一次缩紧银根,这对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有一定的抑制左右。同时银行此举还限制了贷款购房者的购买能力,房地产开放商的资金链也将受到影响。
商品房明码标价 二手房首次纳入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明令商品房销售要明码标价,实行一套一标价,并明确公示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商品房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收任何未标明的费用。商品房销售价格明码标价对外后,可以自行降价,打折销售,但涨价必须重新申报备案。该《规定》将于5月1日起正式执行。 ——《大楚网》
【信达在线】:这是国家发改委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商品房须“明码标价”,此前商品房“一天一价”甚至“一天几价”的局面,有望被遏制。此规定出台后,江西一房产商私自哄抬房价罚款50万
国务院:坚定不移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3月24日:中国政府网今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其中列出了包括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等11类57条意见。意见中指出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负责。 ——《中国政府网》
【信达在线】:这可以看做是中央政府的对调控表态,若楼市下行通道受到阻碍的话,政府会再次出台更狠的政策来调控楼市。
3月CPI或”破五“央行欲再度加息
3月30日:稳定物价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左右着宏观调控的阶段性动向。分析人士认为,3月CPI涨幅再度突破5%的可能性相当大,在“负利率”仍较明显的情况下,加息窗口可能随之再度开启,而4月和年中将成为加息敏感窗口。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