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建筑方案设计

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设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完普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设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推进人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电章强化压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興尚理筑素衬网Z.Z.ET
第一篇规划背景我国已进入全面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一章重大意义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按照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全面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一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表明,一国要成功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城镇化发展。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声快发展发驿春不可看代的德合。J.NE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目前我国常住人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设等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一一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集聚、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会扩大生活性服务需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也会扩大生产性服务需求。城镇化带来的创新要素集聚和知识传播扩散,有利于增强创新活力,驱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興尚理筑素前网Z.
一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土地规模经营难以推行,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改变,这是“三农”问题的根源。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远远达不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门槛。城镇化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随着农村人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机械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城镇经济实力提升,会进一步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一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推动人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一城镇化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城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既能提高生产活动效率王又能富裕衣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功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会更加殷实充裕,精神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城乡二元体制逐步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这既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第二章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一2013年,城镇常住人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興尚理筑素前网Z..ET
密度偏低。1996一2012年,全国设用地年均增加724万亩,其中城镇设用地年均增加357万亩:2010一2012年,全国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一2011年,城镇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50.5%的增长速度:农村人减少1.33亿人,农村居民点用地却增加了3045万亩。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群内部分工协作不够、集群效率不高: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一一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集聚区人居较筑一一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设国际大都市,“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照搬城市小区模式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一一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己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三章发展态势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一70%的快速发展区间,但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现代化进程。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一一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日益严峻。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庞大生产能力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化严重过剩产能的挑興Z.Z心
战巨大:发达国家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人庞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迅速膨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和碳排放权争夺更加尖锐,我国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前所未有,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一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随着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和人老龄化程度提高,主要依靠劳动力廉价供给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加剧,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粗放消耗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随着户籍人与外来人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导致农业根基不稳、城乡区域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势在必行。一一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市民化创造了条件。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且标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第四章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市民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全覆盖,不断提高人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设成果。興尚理筑Z.ZS心
一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依托,科学规划设城市群,严格控制城镇设用地规模,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一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设运营模式。一一文化传承,影显特色。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曲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导、科学发展的过程。一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央政府统筹总体规划、战略布局和制度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抓好贯彻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凝聚各方共识,实现重点突破,总结推广经验,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五章发展目标一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和其他常住人在城镇落户。一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一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成区人密度逐步提理筑素前网Z.Z沁.NE]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39 次数:0
下载:10.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30808 0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1.35MB
投稿:CAD 进入
上传时间:2023/12/20 20:39:59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