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全部素材 > 城市规划设计

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研究刘珊摘要: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怎样发展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为基础,分析了有关新型城镇化评价的研究现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城乡发展的动力、质量、公平三大系统立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在该标准的指引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构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的量化标准进行了探讨,为全面系统的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提供理论性基础指导。关键河: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C|TIC法传统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因此,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但由于提出时间较短,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怎样发展符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缺乏个系统全面的标准。基于此,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从而为真正认识和科学评价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的参考。1新型城镇化的评价1.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是由于我国在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农民工进城的“半市民化”状态以及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新型城镇化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从相关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产业支撑一一社会经济环境统筹兼顾一一区域空间协调发展一一人的城镇化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胡际权山](2005)强调新型城镇化要以市场为主导,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并进,使城市具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充分的就业机会:第二阶段姜永生冈(2008)在胡际权研究的基础上强调社会和谐、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三阶段从区域空间发展的角度,刘维新)(2009)提出要“重点发展中*安徽省社科联课题“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研究”(立项编号:A2013037)興尚览Z.ZC.ET
小城市和城镇,并以原有大城市为基础立城市群和城市带,人向中小城市和城镇集中,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彭红碧(2010)提出要“发展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模式,增强多元的城镇功能,构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阶段于澄(2011)和贾康0(2013)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要求实现人的平等发展,贾康指出“在我国30多年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首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综合上述观点,认为新型城镇化,重新定义了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和内涵,并对传统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扬弃和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再仅仅关注城市的发展和人数量的增加,而是更加注重城乡的统筹发展、集约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的可持续和人的全面进步。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以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经济高效,着力于改善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区域和城乡基础设施的设,从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城镇化发展道路。1.2新型城镇化评价的研究现状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国家政策的趋向,近几年才兴起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且多偏向于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战略的研究,而对其发展评价标准的研究几乎无人涉生茶内么..及,这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一个突破:少数学者开始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最早见于胡际权的博士论文中,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为目标,从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设置功能性指标,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但是由于研究较早,城镇化发展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问题也与现在不同,因此,该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如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并且指标体系较为简单:牛文元在《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中,从城乡两方面构了3大系统、8大状态、21个变量和50是要素的中国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相对比较全面,但划分太细,指标过多,数据收集困难,操作不便,并且虽然提出了城乡两个方面,但在具体的指标上多是以考察城镇为主,涉及乡村的指标仅有两个。综上所述,对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的研究将成为本文的一大创新点,同时,根据标准而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突显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指标的选取上,要有统筹考虑城乡两者发展的指标,评价指标不宜过多,能充分反映评价标准的内容,并与相关部门的事权相结合,使指标数据容易获取,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2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興尚理筑素前网ZC.NE1
2.1新型城镇化评价的理论基础上文对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追求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也将以此为目标展开综合性的评价,其中涉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将成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包含了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持续性和公平性两大原则内容。从持续性方面看,包含了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部分内容,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评价的重要内容:从公平性方面看,可持续发展包含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是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的利益公平问题。代际公平是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分析,要在经济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后代人留有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⑧。与此相对应,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系统中,经济动力是基础,生态质量是条件,社会公平是最终的目的,因此,从根生说新型城镇化的评价包含了对城乡“动力质量、公主子杀个为.o.E平”有机统一的考察和评价。2.2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的立传统城镇化主要以人、土地为评价标准,并通过城镇人占地区总人的比重,即城镇化率来衡量各阶段城镇化发展的水平,但它忽略了城镇人集聚带来的环境品质下降以及各类群体间的矛盾,忽略了土地规模扩张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这些将逐渐制约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标准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目的。笔者认为新型城镇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中所忽视的诸多问题,并通过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上述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内容,本研究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由经济持续性、生态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所对应于城乡发展的“动力、质量、公平”系统,并从这三个系统展开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的探讨。2.2.1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的有力保证,它可以归纳为城乡发展的“零间断”,即实现城乡创新发展与持续发展的“零间断”,这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必然选择的城乡发興尚览Z.Z沁.E]
展的道路。它一方面需要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调整生产关系、优化生产关系为核心,摆脱过去粗放型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增强创新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力,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这两方面作为城乡发展动力系统的最主要内容,与新型工业化所提出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内容相一致。因此,将“经济高效”和“科技创新”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中能够反映城乡发展动力的主要标准,以此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城乡经济持续发展上的作用。2.2.2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城乡发展的质量系统需要同时满足生态可持续中对于资源环境的节约保护和社会可持续中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在城乡发展的质量方面,新型城镇化要求城乡攀越4类“零增长”的台阶,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生活水平,也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是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持续发展的条件和重要内容。新型城镇化必须越过的第一个台阶,是实现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零增长”,它意味着要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尤其是由乡村进入城镇的“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体现在生产和消费体系中增加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新型城镇化必须越过的第工个台阶,是实现城镇基础奥儿为2:它设施设的“零增长”,它意味着在大量人转移到城镇的过程中,城镇必须提供相应规模的各种功能设施,以满足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新型城镇化必须越过的第三个台阶,是实现城乡资源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它意味着在城乡财富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保持资源消耗的常量状态或减量状态,以实现环境承载力的永续支撑能力:新型城镇化必须越过的第四个台阶,是实现城乡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它意味着城乡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在不受威胁的基础上,不间断地推动生态文明进程和人类自身的完善。因此,总结出“品质提升”、“功能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四项反映城乡发展质量的标准,以此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城乡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上的作用。2.2.3城乡发展公平系统城乡发展的公平系统是保障人们平等、自由,实现社会可持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归纳为城乡发展的“零差异”,即缩小贫富差异、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包含了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主要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的“零差异”,即通过财富的二次分配,一方面降低了富者的“高收入”,另一方面将一部分财政收入用于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保障中,以此保障人们公平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缩小城乡差异,主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生活质量的“零差异”,它意味着城乡的协调興尚理筑素前网ZC.NE1
与协同发展,在不彻底消除乡村面貌和保存乡村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乡村与城市在公共服务、生活质量方面的等质化:缩小区域差异,主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机会上的“零差异”,它意味着将更多的机会资源分散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散大城市拥挤的人,使其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的空间载体。因此,将“社会保障全面化”、“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化”作为反映城乡发展公平的三大标准,以此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在人际、代际和区际上公平发展的状况。2.2.4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汇总不同于传统城镇化仅仅以土地和人作为评价标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下,从城乡发展的动力、质量、公平三个系统,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了经济高效、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品质提升、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化、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化九项标准来全面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细化评价标准的内容,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明确了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方向,而更加具体、更加科学客观的定量化评价将在后面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予以研究确定。表1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汇总表评价评价标准E工标准内容系统定性定量①以现代化、高科技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用效率,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城乡经济高效②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换,更多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根据实际发展的资源、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二三产业集聚,情况而定动力③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系统①科研技术人员数和科研经费支出不断增长。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5科技创新具体的增长幅度根据全国或地区的实际情②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长更新,况而定①节约能源,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0.4吨标准煤②节约水资源,节水意识增强,节水措施制定,能够循环利根据《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分地区资源节约用水资源。严格执行用水量的标准不同区域的人均设用地参照《城市用地③节约土地资源,城镇设用地规模符合规范分类与规划设用地标准》①保护生态环境,城镇绿化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绿化环境质成区绿化覆盖率≥40%,PM2.5≤量不断提高。75mgm3浓度环境友好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根据②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城乡具体情况而定发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质量①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7%-7.5%,大城市2.5万元,中小城市2品质提升系统万元②居民富裕程度不断增强。思格尔系数≤40%①保障性住房设量充足,榻户区改造不断推进。人均住房而积≥30m②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公交车数量、公交站点牺射范围。线路长度和站点密度不断增多,功能完善③道路、变电站、给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重要根据城镇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设施设标的基础设施满足需求。准,合理确定设施的规模和数量④不同规模等级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需根据相关设施配置的标准和规范,合理确求。定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数量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社会保障社会保险覆盖率100%全面化①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8②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有体制、公共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城乡城乡一体保障体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改革公共财政传发展制,满足城乡基本公共晟务设施设所茜要的财力和供给能公平系统①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重点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区域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城市首位度≤)区域协调镇均衡发展。②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合理设,并实现共、共享、共管的模式。3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用来评价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目标实现程度所采用的尺度,它是对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的细化和深化,是使新型城镇化评价具有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的必备条件。立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需要以现有的各项统计数据为基础:另一方面,评价指标的构成并不是对原有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统计指标的简单照搬、相加和堆积,而是原有指标的有机综合、提炼、升华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3.1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的原则新型镇化价标体本县种手价指标体系,除度具备标体系构的一般原则,如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之外,还需要根据新型城镇化评价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满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和时代性等特殊性的要求。同时,为了科学、客观地评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最大效用,特别提炼出以下三个原则0:(1)面向使用者:指标只有面向使用者才具有实践意义。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的立必须明确谁是指标的使用者,其目的是什么。由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大使用者是政府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决策者,其目的主要为其决策提供依据,所以指标要能够反映各阶段决策所试图达到的目标。(2)政策相关性:指标要能够反映出政策的关注点或政府目标。也就是说,对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而言,它们需要以经济的高效发展程度、环境质量的提升程度以及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等方面来说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3)高度综合性和数值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了众多的指标,只有经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才能够把一些简单而又能概括新型城镇化本质的指标提炼出来,使其具有全面性和高度的综合性。同时,为了保证决策者以及相关机构的研究者对新型城镇化的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需要对指标进行定量化的处理。这三个原则不仅明确了评价主体、评价目的以及指标与政策的相关性,同时也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所应具备的综合性、定量化的要求。3.2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的基本思路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不同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指标集合体,同时也是进行评价研究、提出发展对策的重要前提。它的构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依据基础理论构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标准,这在上一节己做了详细的研究:其次需要依据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借鉴,初步立新型城镇化的评价要素和指标,再通过相关性分析遴选指标,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最后运用相对客观的CRITIC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借鉴相关评价文献,探讨各项指标的标准值。3.3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解读理论指导构与说明评价标准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程度进行评评价要素价,有两点关键内容:一是确定评价的指标借鉴基础理论构指标,即通过分析借鉴和遵选形成最终频度统计法评价指标初步立典白订主风关个传客湖法的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确定相关性分析指标遴选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即把各指标在整个新型CRITIC法权重确定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和重要程度,用数理关系反映出来。下面借鉴分指标标准确定将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图1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程序示意图3.3.1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立根据上述立的评价标准,首先针对每一个标准的内容总结提炼出评价要素。然后,进一步分解评价要素形成评价指标,此过程一方面搜集国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文献中相对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频度分析:另一方面借鉴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同时,向规划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大学教授进行咨询。并在指标体系构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整理,初步立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上述指标的确立是由理论分析得来,是完全立在主观意识的基础上,可能存在指标间相互交叉与重复的现象。如果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同时存在相关性过高的指标,就会导致评价对象的信息被重复使用,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山。即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同一维度下的评价指标进行两两分析并得出相关系数,理筑素前阀Z.ZC.ET
对于相关系数小于0.95的两个指标均保留:而高于0.95的两个指标删除其中的一个,从而避免评价中信息的重复使用,降低对综合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经过相关性分析进行指标筛选,重新梳理整个指标体系,最终确立了一个由3个评价系统、9个评价标准、20个评价要素,27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见表2。3.3.2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在以往对于城镇化发展评价的研究中,较多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主观赋权的方法,以及熵值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客观赋权的方法。本文在详细分析这些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更加符合本文评价思路,并且更加科学的客观赋权法一一CRITIC法。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法I3)是由Diakoulaki等人在1995年提出的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它是以评价指标间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两个因素为基础来确定指标的权数。对比强度,即同一个指标在各个评价方案之间取值差距的大小,以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标准差越大说明各方案之间取值差距越大,其计算方法详见公式3-1:冲突性受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即如果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说明两个指标冲突性较低,其计算方法详见公式3-2两种要素的集合即为该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即公式3-3,王L子杀不为.U心U.二其信息量占全部指标信息量总和的比重即为该指标的权重,即公式3-4。m-1(j=12,…,n)(公式3-1)其中,O,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Z,为采用线性插值法处理后的样本指标值:Z;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n为指标个数:m为样本个数。R=∑-)(公式3-2)其中,R为第j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冲突性:,为指标t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指标个数。C=O,×R(公式3-3)其中,C,表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C,越大,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大,所以得到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W,为:理筑素衬阀Z.Z0.ET
CW(公式4-4)通过以上方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详见表2。表2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标准要素层权重指标说明指标层投入产出反映地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富裕人均GDP0.0550.055度。经济产业结构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整个经济发展水高效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005城乡转型平的高低。发展0.1380.069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0.064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动力市场经济非国有经济周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反映非国有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的0.014系统0.014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贡献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市场化程度。0.27科研投入反映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科技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0.0370.037创新科研产出0.132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反映地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能0.0950.095品质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0.040反映居民的收入状况和生活水平。0.040提升富裕程度0.057恩格尔系数0.017反映居民生活的富裕程度。0.017交通条件反映公共交通便利程度和城市公共服务曲4万人拥有公交车牺数0.045发是水平住房条件0.048大均在房面积入0.048反顾居民的住房条件和水平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0.025反映城镇医疗的硬件设施水平。功能完善公共设施财玫性教有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政府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和对教0.033条件有事业的重视程度。城乡0.230.105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发展0.047反映地区文化设施的发展程度。质量馆数量市政设施人均道路面积0.027反映城市交通设施的供给状况系统0.51条件城镇用水普及率0.005反映居民在基本生活需求上便利的程度,0.032能源资源反映地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降耗状万元GDP能耗0.0510.051资源况。节约水资源人均日生活用水量0.052反映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情况。0.0520.126土地资测反映城镇设对士地资源的利用和节约人均设用地面积0.0230.023情况。成区绿化覆盖率0.031反映城镇整体的绿化水屮。环境生态保护0.04友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0.009反映城镇大气保护的状况0.097污染治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57反映城镇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0.057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全面城乡医疗保险覆盖率城乡0.014反映城乡社会保障的水平。0.014发展0.014公平收入均等系统城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0.012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差异。0.22一体.012设德保障反映低收入人群受保障的程度在城乡之0.061城乡人均低保支出比0.049均等化间的差距。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0.049城市首位度反映区域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均衡发展的0.037区域均衡发展程度协调0.062区域内小城镇人占城镇人的比0.024反映小城镇的发展状况和吸引力0.146设施共享城乡公路网密度反映区域交通运行能力和设施共享的水0.0840.084平。3.4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标准的探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是一种基于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因此,需要为各指标设定目标值,从而考察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差距。关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标准的研究,国内基本没有涉及,也没有相关文献可供参考。本文在沿用新型城镇化评价标准中定量化的指标标准的基础上,一方面参考与新型城镇化目标相一致的各类城市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评价指标标准,如《宜居城市标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等,另一方面遵循已出台的行业有关方面的规定或标准,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设用地标准》等。而对于没有相关研究和标准做支撑的部分指标,取高于2012年统计的全国平均水平5%-10%,或是参考一些先进国家、城市的经验值作为该指标的目标值。由此得到了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标准,如表3。表3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标准J指标层标准值参考依据世行公布中上等收入标准:全国平均水人均GDP≥6000美元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88%我国现代化标准(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77%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5%全面设小康社会监测标准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1.8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宜居城市标准(全国平均水平)恩格尔系数≤40%全面设小康社会监测标准≥15标台300万人以上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12标台100-300万人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标台数标准》≥10标台100万人以下城市人均住房而积≥30m全面设小康社会监测标湘万人拥有医院休位数≥40张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标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0.3个宜居城市标准物馆数量全而设小康社会监测标准:城市用地人均道路而积≥12m分类与规划设用地标准城镇用水普及率≥95%中国人居环境评价标准万元GDP能耗≤0.4吨标准煤《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0-135L/人·d黑龙江、当林、辽宁、内蒙古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85-140L/人·d河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興尚理筑素前阀Z.ZC.ET
评星:
  • 0
  • 0

作品评论(0)

登录 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
本站所有资源由用户上传,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用;未经授权,禁止商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浏览:35 次数:0
下载:13.00 收藏:0
等级:
编号:231263 0
文件格式:pdf文本
文件大小:468.50KB
投稿:f1001 进入
上传时间:2023/12/21 12:03:45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可能在找这些:

规划实施与管理026.城乡规划实施转型与运作机制研究——以北京规划实施单元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25.美国区划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控制及对中国的启示——以纽约区划控制体系和纽约滨水空规划实施与管理024.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郊野单元规划:手段、问题、对策——基于上海已批郊野单元规划实规划实施与管理023.应对快速老龄化形势的机构养老设施布局探讨规划实施与管理022.我国机构养老服务设施规范标准体系建构探究规划实施与管理021.居住街区制落地刍议规划实施与管理020.历史地段实施主体研究——基于多案例比较分析规划实施与管理01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大型城市存量用地更新研究规划实施与管理018.“控规+”——北京中心城控规管理方式转型探索规划实施与管理017.城市更新的微改造实践——以厦门鹭江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15.“三化一体”的村庄规划编制助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规划实施与管理006.城乡规划规模、边界的协调研究规划实施与管理012.科研创新用地在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对策——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例风景环境规划37.基于老年人群的公园绿地非空间可达性研究——以北京双秀公园和社区绿地为例规划实施与管理005.基于社会公平的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研究——以《太原市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规划实施与管理008.城市规划中自发性网络参与特征及应对策略
住房建设规划64.德国城市更新的法律建制、议程机制及启示 住房建设规划38.社区精神的培育与容器再造研究——以成都肖家河社区院落入口空间为例 小城镇规划63.“丘陵水乡”古镇的水系风貌研究与应用 小城镇规划55.城市设计引导下的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探讨——以新疆巴音布鲁克镇为例 小城镇规划56.基于“多元参与”的城中村改造路径探究——以临洮县电厂渠片区改造为例 乡村规划095.区域协同理念下村庄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以临洮县洮阳镇沿洮村庄带产业发展规划为例 山地城乡规划34.山地城市一类居住用地容积率研究——以云南省富源县为例 山地城乡规划25.区域视角下的县域城镇化路径思考——以云南西部山区为例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8.无锡市主城区商务办公空间发展特征研究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7.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机制的特征解析与完善策略——以关天城镇群为例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116.产业结构转换视角下长沙市的经济崛起 庄园(高级农家乐、度假村)方案设计生态农庄生态园规划CAD 资阳雁江苑小区详细规划 自贡市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规划设计 云南大理大学总体规划设计 长寿县政府片区改造规划方案 宜宾合江门街区城市设计方案 完整的农场景观设计生态农庄生态园规划CAD 小区鸟瞰效果图 文化广场平面效果图

网站首页 典尚平台 建筑素材 三维模型 室内装修 视频素材网 上传教程 帮助中心 热门搜索 版权申明 关于我们 联系典尚

Copyright © 2000-2020 www.jzsc.net.粤ICP备07047611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QQ:609470690 客服电话:0755-83549300 深圳市典尚风设计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典尚平台 JZSC.NET

网站推荐使用腾讯、Chrome浏览器浏览,不推荐360,很卡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908号

QQ咨询
推广分享
×
复制本页url网址

推广详情

如您已登录,分享网址将自动加载您的推广编号,您将获得2元/注册用户的奖励。

推广记录  积分记录

网站首页
回顶部